一、一季度生猪市场运行总体稳定
(一)生猪产能平稳小幅增长黑龙江省一季度末,生猪存栏1303.26万头,比去年同期增长1.17%,其中,能繁母猪存栏126.60万头,同比增长1.13%。1—3月生猪出栏648.97万头,同比增长4.51%,
(二)猪肉产量稳中有升,屠宰量减少一季度,全省检疫生猪产品32.06万吨,同比上升2.83%;全省猪肉产量54.66万吨,同比增长5.78%。一季度全省精准核实企业屠宰生猪239.09万头,比去年同期减少32.5万头,下降11.97%。
(三)生猪及产品调出省外数量增加一季度,省外调出生猪101.52万头,同比增加14.47万头,增长16.62%,占全省出栏量的15.64%;省外调出猪产品17.96万吨,同比增长5.28%,占全省猪肉产量的32.86%。省外调出生猪及产品合计约335万头,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51.65%。
(四)一季度全省生猪及猪肉价格低位徘徊2025年前三个月全省生猪价格行情持续小幅震荡盘整,平均交易价格14.70元/公斤,同比上涨5.00%,最低13.60元/公斤,最高16.00元/公斤,季度振幅17.65%。
3月末生猪价格13.85元/公斤,比上月末下降0.36%,比1月末下降12.34%,比上年同期下降6.40%。
一季度白条猪肉交易均价19.85元/公斤,同比增长10.71%,3月末白条猪肉交易价格18.30元/公斤,月环比下降2.66%,同比下降1.08%。
二、生猪市场分析及行情走势预判
生猪市场影响因素众多且十分复杂,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性越来越强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猪市场进行综合分析研判:
1.饲料市场的传导作用凸显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比重升至65%以上。一季度玉米均价涨至1.15元/斤(同比+8.3%),豆粕价格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波动加剧。
饲料企业转型参与产业链,部分饲料企业通过代养模式与二次育肥合作,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,但高成本压缩养殖利润空间。
2.二次育肥参与程度对生猪行情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。一季度二次育肥入场截流标猪资源,短期分流标猪供应,抑制价格下行。据了解规模猪企约15%出栏计划流入二育,导致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加大。二育投机性增强,可持续性存疑。当前二次育肥补栏标猪到厂成本接近7.10元/斤,资本入场意愿减弱;专业化团队主导下,二育产能释放节奏对二季度猪价形成潜在压制。
3.消费市场变化牵动着猪肉市场的神经一是全国猪肉消费量收缩,黑龙江外销压力加剧,据有关国际机构预测,2025年全球猪肉消费量预计较2024年减少。黑龙江省作为生猪外调大省,但受全国需求萎缩影响,一季度外调增量收窄,本地屠宰企业被迫扩大内销比例,加剧省内市场竞争。二是替代品挤压效应显著,202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中,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.8%,而禽肉产量同比上升3.0%,鸡蛋价格同比下跌12%,分流部分猪肉消费需求。 三是终端消费市场表现疲弱,价格传导效率分化,一季度白条肉出厂均价同比上涨10.71%,但终端零售价涨幅较小,表明消费端对成本上升的承接能力减弱。区域消费差异拉大,南方主销区(如广东)猪肉零售价达28.6元/公斤,同比上涨4.5%;黑龙江本地零售价仅22.4元/公斤,同比持平。价差扩大至6.2元/公斤,刺激北猪南调,但受限于冷链成本,实际跨省调运量不会有大的增长。四是餐饮复苏不及预期,进一步压缩鲜肉消费空间。零售渠道结构性调整,商超冷鲜肉销量占比提升,社区团购渠道因价格战导致猪肉销售额同比下降,传统农贸市场销量萎缩。
4.趋势研判与建议供给端,短期偏紧与中期放量并存,二季度受前期压栏惜售及二次育肥分流影响,标猪阶段性供应偏紧。需求端,季节性回暖与结构性替代互现,五一及中秋国庆双节将拉动屠宰量环比增长15-20%,但禽肉价格低位持续分流猪肉消费;后三个季度生猪价格整体将呈现以稳为主,小幅波动的走势。
建议
养殖企业需优化出栏节奏,重点关注二次育肥动态和冻品入库情况;随着天气转暖,特别注意疫病防控,提升生物安全水平。